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120201K)
一、学制、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二、培养目标
以制造业、商业零售业和服务业为主要行业依托,以“工管交叉、管创融合”的新商科人才培养理念和要求为基本遵循,突出“把握现代新技术,驱动产教深度融合”特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掌握经济学、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营销与战略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运营管理、大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好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较强的管理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对不同行业企业进行系统的整体谋划和运作,适应数字信息时代的“卓越管理工程师”,进而打造“管理+工程+技术”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
本专业要求毕业生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方法,具备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营销与战略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素质,具有公共意识、工程思维、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与专业知识解决工商管理问题的能力。
1.知识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性知识、专业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和通识性知识四个方面。
(1)基础性知识
学生须熟练掌握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2)专业性基础知识
学生须系统掌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学、创业学等工商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掌握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3)专业性知识
学生须掌握消费者行为学、资产经营、企业危机管理、国际企业管理、服务营销、公共关系学、数字营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工业工程概论、生产计划与控制、商业大数据分析等理论知识和方法,并熟悉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管理的专业特色知识。
(4)通识性知识
学生须选修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科学技术、语言文学、健康艺术、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
2.能力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四个方面。
(1)知识获取能力
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课堂、文献、网络、实习实践等渠道获取知识;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知识应用能力
能够应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
(3)创新创业能力
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与探索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尝试理论或实践创新。
(4)终身学习能力
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熟悉并掌握社会化学习手段,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和完善知识储备。
3.素质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
努力学习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强的形势分析和判断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
(2)专业素质
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工商管理类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发现组织管理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掌握创新创业技能,并能够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解决组织的管理问题。
(3)文化素质
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具有时代精神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乐观地生活,充满责任感地工作。
(4)身心素质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具备稳定、向上、坚强、恒久的情感力、意志力和人格魅力。
四、主干学科及相近专业
1. 主干学科:管理学
2. 相近专业:会计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五、核心课程
管理学基础、组织行为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创业学、公司治理、运营管理、运筹学、统计学。
六、毕业学分要求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学分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学分要求
课堂类型 | 课程模块 | 课组名称 | 课程性质 | 学分要求 |
第一课堂 | 通识教育 | 思政课程 | 必修 | 17 |
创新创业 | 必修 | 4 |
体育 | 必修 | 4 |
工具基础 | 必修 | 20 |
专业教育 | 专业基础课 | 必修 | 33 |
专业核心课 | 必修 | 37 |
专业方向和拓展 | 限选 | 29 |
第二课堂 | 第二课堂 | 综合素质拓展 | 必修 | 8 |
综合能力拓展 | 选修 | 4 |
公共艺术 | 选修 | 2 |
文化素质 | 选修 | 2 |
合计 | 160 |
七、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和要求对应关系矩阵
课程体系中每门课程都应承载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具体要求。各专业要确定所设课程对知识、能力及素质培养的作用,建立每门课程与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的对应关系。本专业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可用矩阵图(H-高,M-中等,L-低)形式说明,如表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