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双碳”目标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暨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2022年会在我校举行。本次论坛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委员会主办、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承办。河北工程大学校长于树江、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张可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开幕式由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院长王彦林教授主持。
此次论坛以“双碳”目标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题,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青年学者,以及我院师生共计1700多人通过线上方式参加论坛,就“双碳”目标背景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讨。
于树江在致辞中指出,全国经济地理学会把该次论坛、年会交由河北工程大学承办,令全校师生倍感亲近、备受鼓舞!相信本年会不仅是共享智慧、碰撞思想的一次峰会,也一定是助推双碳战略实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场盛会。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交流思想、碰撞火花,努力为中央与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校长于树江教授致辞
在论坛主题报告环节中,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荣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资深教授孙久文做了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效率与新格局”主旨报告。他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比仍存在差距,主要存在发展差距的效率问题、功能协同的效率问题和政策协同的效率问题等,并提出了加快构建三大都市圈、优化区域经济增长中心、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优化空间布局等系列建议。
张可云做了题为“京津冀的困境与雄安新区的使命”主旨报告。他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现实困境,并强调雄安新区近期使命是成为京津冀摆脱困境的发动机,终极使命是引领全球技术与产业发展潮流。为此,雄安新区发展要构建科学的发展方向、突出求新、提升待遇水平和处理好疏解和承接的关系等。
七位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京津冀专委会主任委员分别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动能、新机制、新发展和新方法展开了研讨。中国人民大学文余源教授做了题为“基于航空流的中国城市群体系网络格局时空演进”的报告,讨论了城市群整体格局和航空布局、城市群体系航空流网络格局及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的时空演进特征等,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思路。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叶堂林教授做了题为“北京打造数字标杆城市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报告,提出要充分发挥北京数字经济发展优势,为津冀两地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动能。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叶振宇研究员做了题为“京津冀区域发展这十年的变化探究”的报告,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存在集聚外部性规律、公共物品外部性规律、区域治理规律、区域增长规律和区域一体化规律,提出该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考。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田学斌教授做了题为“类市场机制宇京津冀协同深化”的报告,强调要以类市场机制构建主体协同内生长效机制,充分调动政府积极性,破解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市场与政府“双失灵”困境。河北工程大学管理工程与商学院院长王彦林教授做了题为“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的报告,就如何协同推进“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提出了构建乡村低碳发展工作体系,加大农业碳汇产品供给,建立完善农业碳汇市场,提升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水平,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支撑,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等六条有益思路。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薄文广副教授做了题为“双碳约束下京津冀大气环境协同治理的困境与展望”的报告,探讨了双碳约束下京津冀大气环境协同治理存在的四大困境,并提出精准搭配不同政策手段、强化经济和社会可行性评估、优化相关考核和问责制度等对策建议。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教授题为“数字经济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报告,强调数字经济对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特殊作用,同时提出了确立数字经济发展指引战略目标,加快数字经济区域产业链构建,推进京津冀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发挥京津冀数字经济联盟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等系列对策建议。为数字经济下如何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对策。
院长王彦林教授做报告
与会学者认为,中国向世界做出碳达峰、碳中和的郑重承诺,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决策,京津冀协同如何实现低碳发展,对中国能否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持续的创新、需要深刻的变革、需要突破性的技术进展,需要京津冀企业之间的广泛合作,也需要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要致力于讲好“京津冀故事”,总结“京津冀现象”,提炼“京津冀模式”,在落实上下功夫,深入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更好的形成有用、能用、管用的学术成果。
线上会议现场